如何陪4-6歲的孩子玩
撰文者:許瑜庭 諮商心理師
校閱與設計:林芳如 社工員
兒童親職系列專欄
隨著孩子年齡增長,您可能發覺他們的活動力變強,也有更多的遊戲需求,比如邀請大人一起去公園、玩球,或突然發起你追我跑的競賽,也比以前有更好的專注力停留在一兩種玩具上。
在兒童的心理治療中,遊戲是一個常見的陪伴方式,因我們相信遊戲是孩子的本能,並且具備療效。遊戲能增進孩子的認知、語言、社交及問題解決的能力,也能協助孩子抒發情緒,用安全的方式處理內在衝突,減少外化的問題行為等。故國內外也有不少幼兒園強調以遊戲為主的教學方式。
而除了購買一些精美或富有巧思的玩具讓孩子去研究之外,我們能如何陪伴這個時期的孩子玩呢?其實孩子是容易感到滿足的,無論是自製或現成的玩具、徒手遊戲(不需要物品只需要遊戲規則的),只要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專心且樂意陪他們玩,很容易就能樂在其中。
這個時期的孩子熱衷於表達自己,以及與人連結的需求,所以您的孩子可能會成日嘰嘰喳喳地說話,也可能邊玩邊自己播報內容,或也可能什麼都不說,但透過遊戲內容表達想要什麼,也一邊在觀察大人的反應。所以在陪伴遊戲的過程中,大人如何透過言語、表情或合作的行動,來告訴孩子你「同在且快樂」是很重要的。以下就幾種常見的玩具類型與陪伴方式分享:
1. 料理遊戲:男女孩都熱愛的烹飪料理遊戲,市面有許多玩具廚房或下午茶套組,常讓孩子拿著刀叉碗盤玩得不亦樂乎。這個遊戲的重點是觀察孩子如何模仿大人的日常活動,以及執行「分享」的概念。您可能看到孩子嫻熟地操作烤箱,記得把食物切成小塊再丟到鍋子,出爐時會裝一份招待大人等。大人可以在一旁配音,比如烤箱的「叮」或爐火的滋滋聲,孩子會更加身歷其境與投入。在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,可以鼓勵他的「願意」及「貼心」,而不用刻意說「好棒」「好聰明」等評價式的讚美。
玩這類遊戲時也常會看到孩子們爭搶廚具與食物,或把其他小孩給擠開,當發生時家長無須著急地喝斥,先理解孩子們的年齡組成與發展階段,例如其他孩子較年幼,可能真的還沒有禮讓與先來後到的概念,也不會覺得自己手中的玩具被「搶」,通常只要讓他們手中有可以替換的玩具就能解決紛爭。如果是年齡相仿的孩子,這正是學習社交與問題解決的真實場合,大人們可以引導孩子們把心中所想說出來,或代為發言:「你覺得玉米是你先拿到的,所以哥哥不可以拿走。」並提供選擇:「你可以先煮你這鍋湯,分享另一個沒用到的爐台給妹妹」、「你可以告訴這個姐姐,你還想要再玩幾分鐘,待會才換人」。
2. 軌道組:除了小汽車玩具外,這個年紀的孩子也喜歡自行嘗試拼接軌道,面前有多少軌道就會想全數拼完,再放上交通工具去滑行。因孩子對形狀及空間的辨識力有限,可能在拼接軌道時會碰到障礙,像是無法轉彎或接上拱橋時不知如何調整高度,所以大人們可事先準備合適數量與難度的軌道(同理可運用在其他類型的玩具,如拼圖或積木)避免孩子過於挫折,當然也可以在孩子遭遇困難時提供協助,或引導孩子接納自己有時就是做不到的失落感。
3. 繪畫:給孩子塗鴉的目的在於「嘗試」的勇氣,若非專業藝術培養或有治療需求,您可以為孩子準備夠粗硬且顯色的畫筆,例如彩色筆、粗蠟筆,會好過於水彩及色鉛筆。原因在於孩子需要即時的回饋,當他挑選了一個顏色並塗抹,如無法看到明確的色彩,或握筆操作有困難,可能會大大降低他的信心。此時期的孩子喜歡將想像呈現在畫紙上,有明確的繪畫目標,也善用各種符號形狀,可能一邊作畫一邊說故事。大人們可以少說多聽,讓孩子完整呈現他的創意,您也能從孩子的言談中了解其內心世界。如果看到他畫的不像他命名的主題,或顏色與現實不符,也無須積極修正,更避免去嘲笑或指責,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藝術創作上本就是自我中心傾向的,在幼稚園大班或小學以後,接觸到更多現實的資訊,就會自然而然調整「想像」與「真實」的落差。
以上幾項遊戲的共通點皆在於大人是否積極陪伴,將能決定孩子遊戲的豐富性與學習度。在此鼓勵您有足夠心力時,可以撥個時間(10分鐘也好)放下手邊事務(包括手機),以好奇且不加批判的態度陪孩子遊戲,不僅促進親子關係的融洽,也有許多附加的好處像是:
1. 幫孩子說出正在從事的行動、想法或感受,將能促進孩子對自己的理解與接納。
2. 欣賞孩子原發的創造力,只要不涉及危險行為或重要規範,讓孩子恣意發揮遊戲方式,將能增進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信心。
3. 鼓勵孩子自由發揮,但同時堅守教養的界線,會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。
4. 在孩子缺乏操作該玩具的能力時由大人出手協助,您可以幫他完成七八成的進度,讓孩子繼續嘗試剩下的二三成。這樣的「求助—獲得回饋」就像嬰兒哭了能獲得安撫一樣重要,也能增進孩子的成就感。
圖片資料來源:由 yohoprashant 在Pixabay上發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