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長和孩子如何面對COVID-19疫情
兒福聯盟提供與疫情相關的家庭資源
疫情下的家庭資源包
親愛的家長們:
疫情在全球蔓延,台灣也進入了三級警戒⚠,大家都這麼緊張的狀況,與孩子們長時間待在家中,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耐心的😊,來看看兒福聯盟提供的家庭資源ℹℹ,我們也選了其中幾篇文章,大家一起來看看,共同滋潤親子關係吧~~~💏
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)疫情除了威脅我們的健康,也將我們的生活弄得大亂,特別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家長,擔心家人和孩子的健康外,還要四處張羅孩子的口罩,以及面對各種原本孩子可以遊戲活動的室內場所、家裡附近的校園,都因為疫情或自身擔心的緣故,暫時不再是家庭的選項。🆘
之後若疫情升溫,還可能會面臨停課和在家學習的情形🏠。這些變動和煩惱的事,讓我們焦躁不安,也在相當的程度上影響到孩子的情緒。😱
兒福聯盟在此整理疫情相關的家庭資源如下,希望能幫助家長適當地、有所依循地和孩子討論疫情,來穩定孩子的心情。我們也整理了一些居家親子活動資源,讓暫時無法到學校學習,也被限縮了戶外活動機會的孩子,在家也能過得有趣、不無聊。也許這也是個讓親子能增進關係的好機會呢!
(參考連結)
https://www.children.org.tw/news/activity_detail/2363
📣如何和孩子談疫情
🔆掌握與各階段年紀孩子談「新冠肺炎」的關鍵
電視媒體新聞一直播放,同樣的消息和畫面一直不停的重複時,孩子在不懂的情況下可能會有錯誤的解讀,進而產生恐懼害怕的情緒反應。
華人父母比較無法像西方父母一樣,能公開和孩子討論他們的情緒,感覺,以及教孩子如何處理負面情緒。研究上顯示,恐懼害怕的情緒沒有適當地疏導,很有可能會影響青少年時期的發展。
許多父母可能和長輩同住,或者是上班的時候麻煩老人家帶小孩。
在疫情緊張時,老人家可能一直看電視,或者是透過電話和朋友討論疫情的消息。有的家庭讓電視媒體新聞一直播放,同樣的消息和畫面一直不停的重複時,孩子在不懂的情況下可能會有錯誤的解讀,進而產生恐懼害怕的情緒反應。
從文化的角度而言,中國的父母比較不認可孩子的負面情緒,也較不會提供如何處理負面情緒的策略,因為華人文化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內斂的文化,華人父母比較無法像西方父母一樣,能公開和孩子討論他們的情緒、感覺,以及教孩子如何處理負面情緒。
研究上顯示,恐懼害怕的情緒沒有適當地疏導,很有可能會影響青少年時期的發展。
若是家長不是自己帶孩子,需要和照顧孩子的爺爺奶奶或是保母
叮嚀以下幾點:
1不要在孩子面前討論太多疫情事情🗣
2限制和減少電視媒體的資訊對孩子的影響📺
3盡量維持孩子正常的作息⏰
4和孩子一起訂定一天的計劃📝
所以他們有作息表可遵循,而不是一直看電視。可以延續學校的課表,所以孩子不會和以前的日子脫節太多。
父母回家後,別忘了每天和孩子“Check In!”(確認一下)✔✔✔知道孩子一整天做了什麼事。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們越來越不會告訴父母他們一天的作息,但是這是父母表達他們關愛孩子的一個重要的方式,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的必要步驟。💞
同時可以經由和孩子Check In 的過程當中,來調整孩子和爺爺奶奶相處時間,畢竟老人家體力和精力可能都無法帶一個精力充沛的小孩一整天。👵 🧓
我的女兒和兒子小的時候有一次出去玩回來,我發現兩歲的兒子臉上有一片烏青。我問我七歲的女兒,弟弟怎麼了?我女兒害怕的看著保母不敢講話,沒有想到兩歲的弟弟剛剛開始學說完整的句子他就說了「姐姐鞦韆踢我」。保母交代老大不要說,沒有想到兩歲的兒子露餡了。所以對幼小的孩子來講,基本上父母問他們今天發生什麼事情,他們都會誠實回答的。😉
👏以下針對不同年齡層孩子,提供疫情中家長可以應用的關鍵引導:
👶面對1-3歲的孩子
✅這個年齡層的孩子,家長沒有必要特別去告訴孩子疫情的事。
最大的課題是如何有效地限制電視媒體以及資訊,別讓孩子看到👀或聽到👂。
盡量保持一樣的生活作息🕗,即使不能上幼兒園,但是也盡量保持作息時間,比如說睡覺,起床,吃飯。
家長或者是照顧孩子的人保持心情平和,不呈現緊張焦慮擔心的情緒😊,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基本上不會對這件事情有太大的注意力,但是他們是會有社會參考能力(Social Referencing)的。
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照顧者會有體力不支或精神崩潰的問題❗❗
以前孩子上學在家的時間不多,現在長時間和孩子綁在一起,再加上沒有辦法出去逛街或者是遊玩,孩子在小小的空間裡面可能特別難帶,也有較多的行為問題。
尤其是2歲的小孩,美國人稱之為恐怖的兩歲,因為他們的活動力很強,但是在知識還有社會情感上的發展都不夠成熟。需要避免的是孩子吵鬧不休情況下,父母或照顧者體罰小孩。✋✋✋
有一些父母或者是照顧者在幼兒哭鬧不休無法停止的時候,他們把孩子抱起來用力的搖晃,希望他們不要再哭了,但是太過用力可能會產生「嬰兒搖動症」或稱「受虐性腦傷」,造成嬰幼兒血管破裂及腦部的傷害,嚴重的程度可造成嬰兒的死亡。😟
🎠面對3-6歲的孩子
學齡前孩童有二大特徵:
第一是自我中心,沒有辦法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情,
第二個是中心主義,孩子只看到事情結果完全忽略過程。
比如說他們在電視上看到很多的人在哭泣,看起來很恐怖的樣子,他們不會了解為什麼,只覺得害怕恐慌,因為他們只看到結果。
孩子最在意的是,他想知道這個疫情病毒會不會跳到他身上導致他生病,以及會不會沒有別人來愛他。👨❤️💋👨
✅家長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保證,父母永遠會盡他們最大的能力來保護孩子,這是他們需要聽到的。因為兒童在知識發展上有限,所以更需要利用繪本來告訴孩子他們可以接受的事實。並且更要著重在社會情緒發展這方面,讓孩子有信心,不會恐懼害怕。👏
維持和過去生活的一致性,對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來講至關重要。
另外這是一個好的機會,讓孩子學習還有練習良好的衛生習慣,
例如:勤洗手,咳嗽打噴涕要掩住口鼻等🤧。
🏀面對6 -1 2歲的孩子
小學的學生知識發展較健全,比較可以了解疫情的真象。
他們比較有邏輯思考的能力,可以從別人的角度看事情,看事情不再只看結果不看過程。
✅父母一定要和這個年紀的孩子討論疫情的事情,因為孩子定會朋友之間收到不正確的訊息。❌
父母可以和這個年紀的小孩討論病毒的情況,利用這個機會教會孩子如何確認網路上的資訊是否正確。⭕
例如:教會孩子選擇正確的頻道(例如:世界衛生組織),而不是盲目的相信網路上的消息。
另外和孩子討論疫情的時候,要鼓勵孩子的同情心,盡自己的力量對社會做一點貢獻。💖💖
例如:捐自己的零用錢💰以幫助疫區需要的物質所用。
同時,也讓孩子認清自己對家庭和社會都有責任。讓孩子照顧好自己的家庭,付出該做的事情時,也不忘對社區,還有這個社會做出貢獻,成為一個眼界廣闊的世界公民。🥰
⛹️♀️ ⛹️♂️面對1 2 - 18歲的孩子
青少年正在從孩子蛻變為成人,他們的身體,心理,和情緒方面都經歷了重大的變化。
他們也可能在疫情這件事情上面對生活的改變,或者是生活上的不方便,而產生較為激烈的情緒反應。👹
同時他們可能比父母接收到更多來自社群媒體上的消息,因為那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✅父母可以和青少年分享他們吸收到的知識,同時希望孩子和父母分享他們在社群媒體上了解的知識。
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了解假消息和真消息的不同,重要的是告誡孩子千萬不要傳播假的消息。👥
許多的網路消息是從臉書或者是IG來的,其中都是一些網紅的個人見解或者是小道消息,很可能偏頗或不正確。❎
如果這是青少年主要的消息來源,那他們對疫情的發展的看法可能就會比較偏激的。
對青少年而言,這是幫助他們做一個正確的網路公民的好的機會。
同時利用青少年想要改變世界的世界的特徵,父母鼓勵孩子著手去做一些對家庭社會疫情有益的事情。💃 🕺
行動過後,孩子會覺得有成就感,無形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會得到改善。🌞🌞🌞
📣藉由疫情機會,培養孩子的韌性
這㳄疫情可能帶給孩子心理上的焦慮,進而引發短期或長期的行為問題。
雖然生命中末知的災變未必掌握在我們的手中,但是父母無條件的愛,從行動上來表達對孩子的愛,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,進而幫助孩童掌握自己的情緒狀況外,是培養孩子韌性的基礎。❤️ 🧡 💛 💚 💙 💜
研究發現許多在逆境底下的孩子中,那些能突破逆境,最終有良性發展結果的孩子,主要都有一個成人在孩子的身邊,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,並提供孩子無條件的愛,所以孩子會在需要的時候尋求這個成人的幫助,渡過發展中的每一難關。🙆♀️ 🙆♂️
☀️韌性代表的是孩童在經過逆境的洗禮之後,成功地適應艱困和威脅的狀況,而重新產生對生活的信心、感受、行為。
☀️韌性並不是個人天生具備的特質,而是從經驗當中培養、學習、塑造而成的。
☀️它的形成因個人差異和身處環境中所給予的支持而有所不同。希望父母可以利用這一次的疫情事件,來培養孩子的韌性。
by 嚴淑珍(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幼兒教育系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