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我的孩子不想上學,怎麼辦?

撰文者:許瑜庭 諮商心理師
校閱與設計:林芳如 社工員

兒童親職系列專欄

一早起來,孩子說肚子痛、頭痛、渾身無力,沒辦法上學,但檢查其身體狀態又好像不是真的感冒生病;或談到上學,就開始發脾氣、哭泣、賴床……但等到成功請假後,這些症狀或情緒好像就能得到緩解。一開始可能只是一週發生一次,漸漸地,不上學的日子甚至多過了去學校的日子,父母如何軟硬兼施、鼓勵或斥責都未見改善,這是怎麼回事?

「拒學」是一種沒有明確原因,卻有強烈地逃避上學的想法或行為,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症狀。「拒學」跟「逃學」並不相同,拒學的孩子往往認為學習是重要的,但基於內在的恐懼、挫折及無力感等,強烈地抗拒去學校,但通常會願意待在家裡,也能夠完成作業;而逃學是對於學習沒有興趣,或受家庭及社會環境影響(例如經濟、教養因素),寧可在外尋找其他興趣替代上學,也會伴隨較多的行為偏差問題。

拒學常發生在孩子升學或學期轉換的時候,並且不適合歸因於單一特定因素。
有可能的原因有:課業成就低落、受到校園霸凌、過於嚴厲的教導風格(例如:體罰)、自我價值感低,無法與老師同學有良好社交等等。當孩子開始不去上學,同時也遠離了壓力源,待在家中的安全感更強化了這樣的因果關係:不上學,就不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,於是頻率逐漸增加,並且隨著時間久了,將更難回到校園。

在拒學剛發生的初期,父母可能會受到很大的衝擊,難以理解孩子為什麼如此抗拒上學。除了抱怨身體症狀,孩子也可能有焦慮不安、憤怒暴躁、沮喪低落等情緒不穩定的現象。並且拒學容易被視為「故意為之」、「做得到卻不想做」,親子間的衝突也會一觸即發。處理孩子的拒學,很困難但非常需要做到的是:父母必須適時把焦點放回自我照顧身上。當我們不斷深究孩子不上學的原因,想方設法督促孩子重返校園,往往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,此時孤獨、憤怒與無助感加劇,也會一再地證實他們「做不到」,家庭的氣氛緊繃,也會使孩子有罪惡感及挫折感。雖然重返校園是一個終極目標,但處理拒學的首要任務是協助家庭氣氛穩定,能平和地討論自己的感受、期待、想像或價值觀,將能增進孩子的安全感,更能從日常中這些微小而具體的經驗回饋中,對自己的能力有更多的掌握及信心。

進入治療時,蒐集資訊跟教師、醫師或心理師討論是必要的,除了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及適應力、挫折忍受度與發展成熟度之外,也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態圈,像是家庭互動品質、學校生活等,可以從多個面向理解孩子之所以拒學的原因。有些重要的問題也必須在治療時先確認,例如:是否曾更換教學體制,或環境有很大的變動(例如:轉學、搬家)?孩子本身是否有學習的困難?與老師同學是否曾發生特定事件?有可能對大人而言一件普通的事情,卻會在孩子心中產生波瀾,能夠「相信」孩子經驗到什麼是重要的。

圖片資料來源:由Cole Stivers 在Pixabay 上發布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