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青少年網路成癮
撰文者:劉恩慈 親子教練
校閱與設計:林芳如 社工員
青少年親職系列專欄
成癮需要時間!什麼是成癮呢?癮,是對某些行為或物質有生理或心理的過度依賴,即使已經知該行為會造成身心不良後果,仍可能無法控制而持續進行,常見的物質依賴有煙酒癮、毒癮。若真的是成癮了,則需要的是專業治療!
大部分人所呈現的狀態是尚未達到成癮,而是對某項行為的過度依賴或沈迷。根據美國一份調查發現,現今青少年最常見的十大成癮/過度依賴的行為依序為:酒精、吸煙、毒品、賭博、視頻遊戲、社交媒介、網路、性行為、購物、食物。無論是什麼成癮或過度,都可能造成短期或長期的影響。
今天要談的癮—網路,在十大成癮中都有它們的影子。現在因為科技、網路發達,加上手機、平板平價化,幾乎每個青少年,人手一機,增加對網路/3C的依賴和沈迷,然若沒有控制,就會成癮。青少年沈迷網路的原因、行為有很多,整理如下:
1. 電腦網路遊戲、手機遊戲:孩子享受在遊戲設計好的闖關、獎勵、排名……等,獲得成就感、自信、感官刺激,並在一些有團隊競賽、打鬥中,增加認同感,被同儕需要的滿足。在遊戲中虛擬中所扮演的角色,也可以完成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對話與自由,亦成為孩子們釋放壓力或是情緒紓解的小天地。
2. 動漫、電視劇、漫畫:在劇情中,愛情、恐怖、科幻、鬼怪……各種分類都有其族群。孩子們享受在劇裡與現實不同的情境中,有時將自己化身為主角,有時以第三者的角色感受張力。然而可以很確定的是,在戲劇中,孩子的某部分想法被實現,亦或者將時間投入時,可以紓解現實中的壓力。
3. 直播、Youtuber:有些孩子不善社交或者有著內斂的性格,生活的空虛可以被這些不同主題的名人、網紅所填補。也從名人的生活中,享受無法親身經歷,卻可以好像在同一個空間中,被滿足的虛榮心,產生有朋友的感覺。
4. 社群媒體Facebook、IG、PTT、Dcard:透過社群媒體與世界接軌,害怕被孤立,想被看見,歸屬感。有時在這些平台,你可以光鮮亮麗,包裝、行銷,也可以表達情緒、尋找同溫層、從匿名對話中不被現實所限制。
每個孩子對於網路3C成癮/沈迷的點都有所不同,需要家長透過觀察、陪伴,先去和孩子連結,努力去理解孩子的動機與想法。孩子都需要感受到被愛、被接納。投入網路/3C或許是一種補償性的行為,所以透過「我聽、我看、我同在」的積極跟隨孩子,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,例如:其在學校被排擠、缺乏認同感,課業和排名壓力所引發的孤單、失落、悲傷等情緒,將卡在網路/3C的負向能量轉為和人的正向連結。
另,成癮/沈迷的關鍵,和我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關。心理學很有名的棉花糖實驗,把一個幼兒園年紀的孩子放在一個房間,裝著他愛吃的點心。研究員告訴他,你可以吃這些點心,但如果,你等我回來,我將會再多給你一份。研究指出,忍住不吃的孩子在長大之後,學業、事業各方面成就,都比當初忍不住的孩子要成功許多。
換句話說,延宕滿足能力需要對自我有一定的管理,在行為、情緒、思考......上,透過自己的意志去控制。倘若自我控制力不好,容易放縱自己的習慣不自覺沈浸而超過時間,耽擱了原本該做的事情。
這時候,鼓勵家長先深呼吸,且採取開放的角度跳脫外在的網路沈迷行為,然後去溝通與理解:「我有些擔心你,看到你花好多時間在這(網路)上面,媽咪好奇你怎麼了?」表達我訊息,並從孩子的回應中,同理他。
同理不是贊同對方的行為,連結最重要的成分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:雖然我不認同你的行為,但我依然愛你。邀請孩子看到這背後的問題,並詢問:「我可以怎麼幫助你呢?」需要提醒爸爸媽媽的是,若這是一種新的溝通連結方式,那麼孩子面對爸媽的突然改變會充滿疑慮和不確定性,為了保護自己,則會先採取拒絕爸媽新型態的「關愛」方式。這時候,千萬別放棄,持續的關心、好奇、願意陪伴和傾聽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用不同的方式因應自己內心的壓力,同時運用約定公約(討論降低手機、網路使用時間),協助孩子練習管理、延宕需求。
若孩子已經網路成癮/沈迷,執著於改變行為會引發更多的親子衝突。轉個彎,先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全然地接納、願意傾聽他內在的苦,更願意陪他一起面對,同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。
圖片資料來源:由Explorer Bob在Pixabay 上發布。